那些北京过年的“老礼儿”您还记得吗?
来源: 北京新闻网 2019-01-30 15:06 点击:

  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炖羊肉;二十七,宰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闹一宿;大年初一扭一扭……”

  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儿即将唱完,转眼新春又至。在浓郁的喜庆气氛里,那些北京过年的“老礼儿”您还记得吗?有多少已被悄悄淡忘,又有多少仍在延续?老人们常觉得“年味儿”淡了,到底“淡”的是什么?……让我们来听听民俗专家们的看法。

  那些被“简化”的老礼儿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有哪些“老礼儿”在时间的推移中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呢?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指出,过去过年有两个方面的主题,一个“求吉”,另一个是“辟邪”。“现代社会,许多与神明崇拜相关的‘辟邪’思想日渐淡化,如今过年主要是图个‘吉祥’。”而与之相关的,过年的“避讳”、“禁忌”习俗就被慢慢淡化了。

  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朱羿说,过去,在老北京正月初一到初五,有许多禁忌。比如:“忌门”——初五以前,妇女不能出门。无论成人还是小孩,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,万一失手打碎了东西,要说句“岁岁平安”。有些事情被人认为有象征意义,也不能做,如:不能用刀,认为刀主凶杀;不能动针,认为动针就会长针眼;不能动剪子,认为会引起口舌是非;不能扫地,否则就是把自家的“财”扫出去,会受穷。初五前不做饭,只吃年前做好的年菜。“这些都是过去的风俗习惯,并非严格执行。但是,大家都避免做这些犯‘忌’的事情,这就是习俗的约束力量。”

精华推荐

首页 | 国内新闻| 房产| 财经| 美食| 娱乐| 汽车| 教育| 健康| 图库| 创业| 科技| 民声| 扶贫

北京新闻网 未经本站书面授权,不得建立镜像,违者必究。
版权所有:北京新闻网 () © 2012-2017 All Right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