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评万达转型:跳开商业逻辑的踩踏尤不可取
来源: 世纪经济报道 2017-08-09 19:40 点击:

  万达这只大象的转身

  李一戈

  作为第一代主流地产商的代表,万达是最早从住宅销售为主的开发模式,转为持有商业为主的企业或之一。

  有朋友可能不同意,因为即使到现在,万达的收入来源中,住宅产品的销售收入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。但从具体产品形态看,住宅和商铺销售是为万达mall服务的。换句话说,住宅和商铺的销售,是为了获得现金流平衡,万达谋取的,是持有型物业。

  分析万达的转型,有两种。一种是万达集团层面的转型,其实是多元化。即它从商业地产开发运营,进入文化娱乐领域,经由万达院线、万达电影,收购了一批国外资产,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娱乐全产业链公司。

  一种是万达起家的万达商业,即其主营业态的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,有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更迭,到了第四代,变身为万达文旅城。就万达广场而言,以往的转型,都是产品形态的嬗递;最大的转型动作当然是此次将文旅城和酒店卖给了融创、富力。

  万达以630多亿的价格,将13个文旅城和77个酒店资产包一起售出,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突然。都在问:万达究竟发生了什么?

  最近几年,万达发起了数额巨大的海外投资,包括文化娱乐和商业地产。5月起,万达的海外项目融资受到影响,并不可避免地波及内地项目。这是一个偶发因素,却是促成王健林毅然将万达商业全面向轻资产转型的决定性因素。

  从商业开发量和持有规模看,万达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大象。且不说它刚卖掉的13个文旅城和77个酒店,单单说它截至7月26日已经开业的205个万达广场而言,就已是全球最大的商用物业持有者。

  过去10多年,万达广场虽然在产品形态不断迭代,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传统的开发模式:获取土地-建设-销售-运营。只是比大多数地产商多了“运营”一环。从全国城市的空间纵深来看,这种游戏还能持续。不过,王健林想换个玩法。

  大约2014年底,王健林的想法逐渐清晰,化重为轻,万达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。代表性的事件,即是业内俗称的“万万合作”,也就是万达与万科的战略合作。万万合作的签约仪式是2015年5月14日,但双方的接触却至少是在2015年初。万科对这项合作是高度重视的,还派了一位副总裁专门分管此事。

  我个人了解到的情况是,王健林其实是想将万达广场悉数售予万科,就如同现在将万达文旅城售予融创和富力,但运营管理仍由万达负责。“如果生意达成,今天就没有融创什么事了。”而万科也将牢牢地占据房企第一的位置。但我们看到的却是,一年后,万万合作无疾而终。分手原因不足为外人道,也许是理念、目标分歧,也许是宝万之争分散了万科的部分精力吧。

精华推荐

首页 | 国内新闻| 房产| 财经| 美食| 娱乐| 汽车| 教育| 健康| 图库| 创业| 科技| 民声| 扶贫

北京新闻网 未经本站书面授权,不得建立镜像,违者必究。
版权所有:北京新闻网 () © 2012-2017 All Right Reserved.